进了正门,她便握有内宅的“印把子”。从日常柴米油盐的开销,到田庄铺子的经营,理论上都需她点头同意。妾室姨娘的吃穿用度,丫鬟仆人的调派,皆在她掌控之中。 更重要的是,她所生的孩子为“嫡出”,未来继承家业、光宗耀祖,那是毋庸置疑的。这份权力,加上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做后盾,正妻的地位稳固如泰山。娘家撑腰,嫡子傍身,即使妾室也生儿育女,那些孩子也得尊称嫡母为“母亲”,从小便受其教诲。这并非虚礼,而是根深蒂固的等级秩序。
休妻?对正妻而言,这几乎是痴人说梦。除非犯下“七出”的大错,否则,休妻的程序繁琐无比,更会牵扯到两大家族的利益,甚至引发家族间的巨大震荡。只要娘家实力雄厚,自身行事端正,正妻的宝座便无人能轻易撼动。 即使嫡妻不幸离世,夫家再娶,那也称作“继室”或“填房”,名义上仍是“妻”,是这个家新的女主人,虽然在夫家地位与原配相比或略逊一筹。 而将来丈夫或儿子若获得皇上的赏赐或封赏,这份荣耀也将落在妻或嫡母身上,妾室则无缘沾染半分。
然而,妾室的命运却大相径庭。她们侧门而入,悄无声息,粉黛轻施,被称为“姨娘”,甚至更贴切的称呼是“半奴”。 她们的出身各异,有的家贫被卖,有的作为陪嫁丫鬟跟随小姐而来,有的则是被买入,甚至沦为权贵之间互相赠送的“玩物”。更有甚者,是家中丫鬟因姿色被主人看中而被抬举为姨娘。她们的入门仪式简单寒酸,乘坐小轿,身着粉色或桃红色的衣裳,与正妻的喜庆盛装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她们低微的地位。
她们没有嫁妆,衣食住行全仰仗正妻的恩赐。手中无钱,腰杆自然直不起来,在家中处处受人轻视。她们不仅要侍奉男人,还要小心翼翼地侍奉正妻及其子女,如同伺候祖宗一般。 电视剧中常演绎的“宠妾灭妻”情节,在真实的历史中却少之又少。即使一时得到男人的宠爱,妾室也需如履薄冰,谨小慎微。她们的身份注定了她们的卑微,稍有不慎便可能招致灭顶之灾。
当然,并非所有妾室都生活悲惨。 有些妾室拥有正式的纳妾文书,或娘家家境殷实,或与正妻关系良好,她们的生活相对好过一些,至少不会被随意买卖。但无论如何,妻妾之间那道无形的墙壁高耸厚重,妾室终其一生都难以逾越。即使正妻离世或被休,夫家也会另娶门当户对的女子为继室,妾室扶正更是痴人说梦。
《大明律》等法典明确规定“妻尊妾卑”,这并非仅仅是伦理纲常的体现,更是为了避免家庭内部因争风吃醋而引发血案。妾室十月怀胎,辛苦生下孩子,却不能名正言顺地被称为“母亲”,只能怯生生地喊一声“姨娘”。 这份骨肉分离的痛苦,只有她们自己才能体会。
从社会规范、家族利益和陈旧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古代女性的家庭命运被清晰地划分为两半。她们或许居住在同一个院落,抬头不见低头见,但妻妾之间,却仿佛隔着一道永远无法跨越的深渊。 所幸,时代在不断进步,那些束缚女性、充满不平等的家庭制度最终被历史淘汰,只留下些许痕迹,供后人唏嘘感叹。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