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龚韬/吉美 来源:原创
图片来源:网络
记得有一次和几个同事聊天,聊到培养孩子阅读爱好的时候,我激动地说,等我宝宝再大几个月,我就给他书让他读。那时候宝宝才满月不久。还没等我说完,几个宝宝有两三岁的同事,立马给我泼了一桶冷水:你想的美,到时候你宝宝不是看书,是撕书!我当时一下子懵了,哑口无言。心想,他们如此断定,当然也是经验之谈。然后不免有些失落,毕竟,想让孩子爱好阅读,是一件多么美的想法,很多的家长都有尝试过,得到的却是一场失落:
“我家的宝宝不读书,只会撕书。”
“我家的宝宝静不下来。”
“我家的宝宝对书不感兴趣。”
“看不到一分钟就扔到天上玩开了。”
“我儿子看什么书都不感兴趣 ”……
最终不了了之,于是乎,得出一个结论:孩子不喜欢阅读。
但是,孩子是真的不喜欢阅读吗?
图片来源:网络
不得不说,同事们的经验之谈对我最初的构想一开始还打击不小,这意味着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被现实的冷浪拍死在了沙滩上。或许真的就像他们说的那样,到时候读书变成了撕书。一度我准备延后我的计划,因为经验主义真的可以产生很具破坏力的阻力。转机的出现相当的“励志”,让我的心理开始卯足劲儿逆袭,相信很多家长,包括我的那些同事,我想都会在惊讶之后,陷入深思:一位叫朵朵妈的家长,从女儿朵朵一岁半到两岁半,一共陪女儿读了200多本儿童绘本。整整300多个日夜,难以想象的数字,给我的一个感觉就是两个字:颠覆。
图片来源:网络
朵朵妈在分享这段经历时写道:“藉由或优雅或写意或顽皮的绘本,我就这样看着朵朵或出神地盯着画面,或好奇地撕开一张纸,或戳着书里的“洞洞”,或模仿书里的孩子和动物们唱歌跳舞、游戏玩乐。看着朵朵的眼神充满喜悦、快乐与灵动,我亦深深地感动,为绘本表达的真善美而感动,为母女共读时的心有灵犀而感动,为坚持给孩子写书画画的艺术家们而感动;我更深深地感恩,为我们有缘做母女而感恩,为我有幸体味做妈妈的快乐而感恩。这世间有一个天使因我而来,并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我在看完这个故事之后,对当初自己那么轻易就放弃最初的想法感到一种内疚,这种内疚在于我其实和那些被经验泼了冷水的同事们一样,原因其实并不在于孩子喜爱阅读与否,而是我们自己心里畏惧着一种困难,与此同时又渐渐丧失了坚持的耐性。
图片来源:网络
所有美好的想法,诸如亲子阅读,从一开始就并不是从孩子抓起,试图让孩子在我们刻意安排的阅读中“熏陶“出我们所期许的爱好,而我们自身却置身事外,成为这一爱好形成的见证者。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孩子一开始都是”盲目“的,根本没有足够的心智支撑他形成”判断“力,又何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相反,更多地来源于我们家长为此做了些什么表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传身教“这些古老的经验更能够解释亲子阅读的怪圈:多半不了了之,所谓从孩子抓起却偏偏忽视了大人自己。
孩子每一种爱好的形成,不是给他一本书,一架钢琴,一支画笔就可以一劳永逸的,除了时间的积累之外,我们大人是否真正有了亲身参与到孩子爱好养成中去的意识和行动也是至关重要,我们如果只想着坐等孩子“熏陶”成功,哪又有什么理由抱怨孩子撕书扔书呢?
我庆幸我在早几个月的时候读到朵朵妈的故事,庆幸这世界还有为了亲子阅读的美好想法持之以恒的大人,庆幸还有人为了实现亲子阅读却不曾为其中数不清的现实的难题和挫折心灰意冷,于是我重新拿出绘本,故事书,开始给刚刚会爬的小不点阅读,她真的没有一分钟安静地听过,一直在不停地想把书拿过去撕,揉,甚至是用嘴巴咬,你不得不一次次在这种“干扰”中有点“艰难”地继续亲子阅读的梦想。但是没关系,我已经知道,这是必经的过程,这是我作为家长必须和孩子一起经历的过程,这是两个人甚至一家人的过程,而不是孩子和书的过程。我相信,孩子会像一颗懵懂的小树,她不懂阳光,不懂雨露,但她会在你坚持陪她阅读的日子中潜移默化地吸收、汲取,在悄然中得到智慧、想象力、感悟,乃至无数种美好的可能性。